如今,还有很多润滑油企业对技术迷之自信,典型的表现就是说自己才有了什么技术,什么配方,但割裂的是,公司网站却宣传自己用进口基础油、添加剂,更让人疑惑的是,除了中石油外,似乎没有哪家油企具有研发实力,即使瑞丰、康泰、南方,他们的添加剂研发水平目前还稍微落后4大公司。
这几年几大添加剂公司业绩突飞猛进,靠的不是技术推动,而是运营能力,尤其是在国货平替大背景下,润滑油企业需要平替来降本增效,性能相差不大,甚至持平,但价格低一半,对润滑油企业来说,能直接提升利润,当然优先选择国产。前些年大家对再生油还遮遮掩掩,但这两年,统一、源根也不藏着掖着了,甚至壳牌美孚也公开。
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,任何行业的产品都将趋同,彩电、空调、电脑、汽车、手机都如此,你能造出来或组装出来,我也可以,大家竞争的市场运营能力。润滑油也不例外,当年SP标准刚出来,还没有执行的时候,无数企业的SP产品就面世了;2025年SQ等级推出,大家也是争先恐后升级产品,反正大家都是调和厂,这样的常规产品,拿来对应的添加剂,对照着配方就能做出来。
可以说,润滑油产品根本没有秘籍,真正的技术从来不在我们手上。就像空调、手机一样,压缩机、CPU这样的核心部件,大家都是拿来主义。一个品牌一个企业,能否做好,在当前阶段,包括看得见的未来,运营能力才是根本。正如有着神秘面纱的可口可乐,它的配方根本不算秘密,这玩意儿需要保密吗?现在随便找个代工厂都能复刻个八九不离十,农夫山泉要是认真起来估计能做得比原版还像原版。但为啥没人抄?因为抄了也白抄啊!
你们发现没,超市里除了矿泉水,最便宜的饮料永远是可乐。这么多年了,别的饮料价格蹭蹭涨,就它稳如老狗,在我印象里,40来年好像就一直保持在2-3块钱。难道别的饮料的厂商不想发动价格战吗?是根本没有能力做到,人家靠百年积累把生产线和供应链玩到极致,你新建个厂子光成本就得翻倍,卖便宜了亏本,卖贵了谁买?消费者又不是傻子,放着三块钱的正版不喝去买你五块钱的高仿?像可乐、雪碧,还经常搞2L装1块钱的特价活动。
所以,不是可乐水淹七军,而是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竞争。国内饮料厂商镇定思痛后,才发现换赛道才有的玩,所以,汇源做果汁、养元做六个核桃、广药做王老吉凉茶、元气森林推气泡水、大窑做橙汁汽水…没有谁头铁到要去刚一个卖得比矿泉水贵不了多少的巨无霸?像大窑不仅在包装上特立独行的用玻璃瓶,还专门走餐饮渠道,成了烧烤摊标配,就是避开正面交锋。
当然,说到口味,现在的可乐早不是小时候那个味了,记得90年代的时候,可乐还有一股草药味,喝了会打嗝。自从把蔗糖换成葡萄糖浆,喝起来总感觉喉咙黏糊糊的,牙齿还感觉涩涩的,口味真差了很多,但凭借随处可见、无处不在,销量依旧是饮料圈 的扛瓢把子。
一罐糖水被卖成全球通货,关键还不是靠口味赢的。你说它难喝吧,全世界每天能卖出去几亿瓶;你说它好喝吧,连自家员工可能都说不清配方到底特别在哪。说白了,就是靠规模成就极致的性价比,成为价格标杆:贵了卖不动,低了不赚钱。想在饮料圈里突围,只能另行突围,功夫在诗外。
润滑油也是如此,你非要用技术来硬杠壳多美,这属于他们的赛道,很难赢的。要学习广药、大窑、元气森林,通过包装、渠道、小众群体潜伏式发展,积蓄了足够力量后,再和巨头同台竞技。想元气森林营收超过百亿后,才开始做可乐;而大窑,先发展北方,占领餐饮渠道,再逐步渗透全国…可以说,运营策略比产品研发更重要,先生存后发展,这才是正确的动作。
【润滑学苑】公众号:nj365724,愿景:看润滑学苑,学品牌运营,做亿元企业。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实操建议,风险自负。



发表评论